法学院首届“博士生法学论坛”成功举办
时间:2016-01-03 来源:作者:
12月27日上午,首届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生法学论坛”在凯原楼成功举办。论坛系北京大学法学院研究生会为丰富博士生学术生活、促进博士生学术校际交流的目的而创立,受到了包括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等兄弟高校的法学院研究生会的大力支持。
论坛举办前,主办方面向全国“985”重点院校、“211”政法类重点院校法学院博士生征集了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题相关论文,共征集稿件54篇。投稿人分布广泛,院校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台湾东吴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央党校研究生院、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厦门大学等,投稿质量较高,社会反响良好。经过审慎的匿名评审,共评选出了25篇优秀论文,其中,18位优秀论文作者受邀参与了27日的论坛活动。论坛当日,根据学科分为两个单元,每个单元三位主讲人,每位主讲人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后,由两名评议人点评。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郭雳,北京大学法学院研究生会负责人武苑作为嘉宾出席论坛。
论坛伊始,郭雳教授首先致辞。他对北大法学院博士的招收情况进行了介绍,并肯定了近年来法学院博士生的学术水平。他提出,北大法学院博士毕业生大多数从事教学科研,希望未来也能继续这一传统。关于从事法学研究,郭雳教授谈到,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将对各领域法律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法学人的努力。他鼓励与会博士借这次论坛的机会,充分交流思想,共同进步。
随后,研究生会负责人武苑进行了发言。他强调,北京大学法学院研究生会是全体研究生的自治组织,研究生会竭诚为博士生群体提供服务。研会通过举办多样化的活动,加强研究生各个群体之间的交流。博士生经验交流会和本届首次举办的博士生法学论坛,作为品牌活动,将和平时的系列维权服务一道,为博士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与生活提供支持与便利。
论坛第一单元,由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侯卓主持。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袁琳、吴凯,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孙森森分别就民事诉讼法中部分请求的类型化和合法性,环境法、行政法领域中关于我国环境行政罚体系的重心迁移与价值调适,以及我国暂行立法及其规制的主题进行了发言。来自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的评议人紧密围绕主讲人的发言,结合自己的相关研究,阐述了评论及意见。郭雳教授后来赞赏道:“现在的学术论坛上,评议人的发言往往以阐述自己的研究成果为主,少有这样围绕主讲人报告的诚恳讨论。那样固然也是一种交流,但是这次论坛的讨论形式会让主讲人的收获更大,也提高了学术交流的针对性。”另外,郭雳教授还肯定了与会同学的研究成果,并鼓励他们多进行这样的学术讨论,坚持走学术研究道路。
第二单元的讨论由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张莹、侯卓、邹兵建担任主讲,分别就房地产税法研究的三重视域、财政性分配规范的制度逻辑、中国刑法教义学的当代图景阐述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来自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大学法学院的博士生,来自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的硕士研究生,以及一位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院,如今已经担任河北经贸大学法学院教师的校友参与了评议。在郭雳教授“不仅要点赞,也要勇于拍砖”的鼓励下,第二单元的评议人与主讲人之间进行了更多讨论。其中,针对侯卓的税法规制研究,来自中央财经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孙瑜晨作为评议人首先赞赏了主讲人的选题,提出税收高速增长这一问题往往被划归财政经济学的研究领域,而侯卓的法学角度分析独到且深入;此外,他提出,侯卓的另一创新在于关注了经济新常态下税收的增速可能减缓的问题,并研究了税制风险的规避。但是,他也指出,财政性分配规范和经济性分配规范有时会重合,相关研究应当增加一定篇幅论证这一部分;另外,由于此篇论文内容丰富,创新点很多,应当对于标题进一步细化,否则影响层次的体现和读者的阅读。
在严肃而友好的气氛中,持续了一上午的论坛圆满结束。与会同学纷纷表示在学术讨论中获益匪浅,并感谢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生法学论坛”为他们提供思想碰撞的平台。法学院研究生会将继续延续此品牌活动,为博士生群体在校期间的学习与学术交流提供支持与便利。
研究生会供稿
论坛举办前,主办方面向全国“985”重点院校、“211”政法类重点院校法学院博士生征集了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题相关论文,共征集稿件54篇。投稿人分布广泛,院校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台湾东吴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央党校研究生院、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厦门大学等,投稿质量较高,社会反响良好。经过审慎的匿名评审,共评选出了25篇优秀论文,其中,18位优秀论文作者受邀参与了27日的论坛活动。论坛当日,根据学科分为两个单元,每个单元三位主讲人,每位主讲人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后,由两名评议人点评。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郭雳,北京大学法学院研究生会负责人武苑作为嘉宾出席论坛。
论坛伊始,郭雳教授首先致辞。他对北大法学院博士的招收情况进行了介绍,并肯定了近年来法学院博士生的学术水平。他提出,北大法学院博士毕业生大多数从事教学科研,希望未来也能继续这一传统。关于从事法学研究,郭雳教授谈到,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将对各领域法律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法学人的努力。他鼓励与会博士借这次论坛的机会,充分交流思想,共同进步。
随后,研究生会负责人武苑进行了发言。他强调,北京大学法学院研究生会是全体研究生的自治组织,研究生会竭诚为博士生群体提供服务。研会通过举办多样化的活动,加强研究生各个群体之间的交流。博士生经验交流会和本届首次举办的博士生法学论坛,作为品牌活动,将和平时的系列维权服务一道,为博士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与生活提供支持与便利。
论坛第一单元,由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侯卓主持。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袁琳、吴凯,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孙森森分别就民事诉讼法中部分请求的类型化和合法性,环境法、行政法领域中关于我国环境行政罚体系的重心迁移与价值调适,以及我国暂行立法及其规制的主题进行了发言。来自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的评议人紧密围绕主讲人的发言,结合自己的相关研究,阐述了评论及意见。郭雳教授后来赞赏道:“现在的学术论坛上,评议人的发言往往以阐述自己的研究成果为主,少有这样围绕主讲人报告的诚恳讨论。那样固然也是一种交流,但是这次论坛的讨论形式会让主讲人的收获更大,也提高了学术交流的针对性。”另外,郭雳教授还肯定了与会同学的研究成果,并鼓励他们多进行这样的学术讨论,坚持走学术研究道路。
第二单元的讨论由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张莹、侯卓、邹兵建担任主讲,分别就房地产税法研究的三重视域、财政性分配规范的制度逻辑、中国刑法教义学的当代图景阐述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来自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大学法学院的博士生,来自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的硕士研究生,以及一位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院,如今已经担任河北经贸大学法学院教师的校友参与了评议。在郭雳教授“不仅要点赞,也要勇于拍砖”的鼓励下,第二单元的评议人与主讲人之间进行了更多讨论。其中,针对侯卓的税法规制研究,来自中央财经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孙瑜晨作为评议人首先赞赏了主讲人的选题,提出税收高速增长这一问题往往被划归财政经济学的研究领域,而侯卓的法学角度分析独到且深入;此外,他提出,侯卓的另一创新在于关注了经济新常态下税收的增速可能减缓的问题,并研究了税制风险的规避。但是,他也指出,财政性分配规范和经济性分配规范有时会重合,相关研究应当增加一定篇幅论证这一部分;另外,由于此篇论文内容丰富,创新点很多,应当对于标题进一步细化,否则影响层次的体现和读者的阅读。
在严肃而友好的气氛中,持续了一上午的论坛圆满结束。与会同学纷纷表示在学术讨论中获益匪浅,并感谢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生法学论坛”为他们提供思想碰撞的平台。法学院研究生会将继续延续此品牌活动,为博士生群体在校期间的学习与学术交流提供支持与便利。
研究生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