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驰:北大四年(北大法律人心路历程手册)

  对于一些需要感情进行指导的事情,我总是有点后知后觉。于是在大学毕业来临的时候,即使我已经提前一个月就开始准备自己的伤感,但是真的到来之时,我依然有一些不知所措。原来传说中最美好的本科生时光,我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走到了头了。
最近在看《盗墓笔记》,有人说无所不能的粽子王闷油瓶闲的没事总是看天,实际上是在梳理自己走过的岁月;那么我想,在我没事发呆的时候,回想一下过去的四年,或许是个不应错过的毕业留念。
大学生活其实从来没有像我听说中那样斑斓多姿而又青春明媚;相反,竞争压力总是无所不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似乎成为了大家潜藏的座右铭。这一点,我从步入宿舍第一天开始就有了一种意识。在其后的岁月里,我周围的一切都在向我不断加深一件事情的印象:我们还是活在了一个非常现实的年轻社会中,而不是大家所想象的纯净天真的象牙塔内。虽然从来没有将大家对于北大那种高岭之花般的幻想当真,但毕竟还是将从笔墨中得到的西南联大式的生活代入了对北大的期待。于是当我第一天步入北大后就发现室友已经开始背单词了,你可以尽情想象我内心无限奔腾而过的……
所以其后的四年内,我经历了无数的类似的感叹:原来人生就是逼出来的成长与战斗。不是所有人都有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的志向,只是因为周围的人都在这样,于是我们彼此互相影响,彼此形成了竞争的战场。我们的大学,永远积极向上。
不过北大本身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地方。这一点,我从来都万分支持。
这个地方承载了我四年的成长,见证了我从懵懂单纯的学生慢慢走向社会的过程。当然,结果如何有待考证,但毕竟我的三观已经发生了改变,从前的我视马克思主义为无物,但而今的我却愈发发现马列主义潜藏的真理。这是何等重要的改变。社会总是在不断的变化,以前的我总是觉得我们还只是明天的太阳,太阳与否暂且不论,但是需要我们照亮的是明天而不是今天;然而真的到了如今我才幡然醒悟:我们已经站在了需要照亮的黎明前。
没有时间了。小哥经常对天真说。我现在才突然知道这句话有多让人无奈。
我们在过去的四年里,依照自己的本性与逐渐学会的生存技巧走过了自己的痕迹。留给北大的目前来看只有一张张介绍基本情况的档案,但是留在我们内心的是一帧帧鲜活的画面。或许我依然不能非常精准地告诉一位游客赛考勒考古文博馆究竟应该怎么走,但是我确定,未名湖畔的每一寸土地,我都曾亲自探寻过。我可以很自豪地告诉自己,你没有辜负北大的好韶光,但是究竟是否我可以很骄傲地大声高呼“在北大学会了一切我应该学会的东西”这个问题,却让我为之深深汗颜。我一向觉得郭敬明式的文风非常矫情,但是我不得不借用他的一句话来形容我所经历的大学生活:大学拥有一种明媚的忧伤。我们已经过了花季雨季的年华,但是无论我们怎样形容自己越发地油滑老道,我们依然骨子里有着符合我们年纪的憧憬与冲动。这些冲动与憧憬使得我们在面对日渐实体化的未来独立生活不断产生向往与逃避,向往着所有人向往的,逃避着上一辈的人已经承担起的。我未曾见到太多手摇旌旗大声疾呼“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烈士型学子,但是我见到了太多因为未来的抉择而迷茫的同辈中人。社会与家庭的期许从来都是四年前的糖衣、四年后的毒药。我们究竟是太阳还是陨落的金乌鸟,无人知晓,亦或担保。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每个人似乎都逃不开这千百年前的圣贤定下的人生规划,但是我们依然因为未来的不确定而深感不安。
但是,我们不会恐惧。这就是我发了几小时呆之后得出的结论。若论四年的北大生涯究竟教给了我什么,我想,也只有“无畏”二字。
无知者无畏当然是一种又二又萌的存在状态,但是即使明知前路茫茫,依然拥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魄,却是更令人心折。北大的四年,面对的是无孔不入的竞争压力,看的是迅速之极的变化速度,感受的是中国最高的综合文化氛围,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继续在北大继续生存?答案就是:坚持。我们坚持适应我们不再像在高中那样受万众宠爱,坚持走着我们自高考志愿填报之后便做出的选择,坚持我们已经做出的一切决定,就这样一步一步地走到了现在。于是我们领取了毕业证书与学位证书,于是我们用四年的时光换取了成长。
这都可以坚持,还有什么可以畏惧?
于是我们学会了无畏。毕竟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才是真的勇士。我们从生活废柴成长为人生的勇士,努力做好一切准备迎接人生中的挑战。
北大四年,其实很值得为之一生留念。


                冯驰
                北京大学法学院
                2012年08月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