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法援


北京大学法律援助协会在社团盛典上被评为北京大学品牌社团称号。此次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北京大学法律援助协会现任会长,法学院09级本科生康玮星。让我们与她一同走进法律援助协会的世界。
  1、在你看来,北京大学法律援助协会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组织?
  北京大学法律援助协会是以法学院学生为主体的学生社团,是全国第一家日常性、专业化的为民众提供无偿法律服务的高校法律援助组织。而协会最大的特点就体现在公益性、实践性、专业性和日常性四个方面。
  首先,从公益性方面来讲,法援作为一个志愿服务性质的社团,同学们都是带着对法治的信仰与援助他人的热情投入到法律援助的事业中,为当事人提供无偿的法律咨询服务。第二,从实践性方面来看,法援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实践所学知识,将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平台。让志愿者可以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提升自己的能力。而专业性则是与其他公益社团相比突出的一个特点。法援的成员主要是由北大法学院的学生,包括本科生、法律硕士、以及部分法学硕士和法学博士,也有法双的同学也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咨询员团队都必须要经过严格的面试筛选,并且有相应的培训课程,以此来保证这支团队的专业水平。最后,日常性是我们与其他社团相比最为突出也是最为自豪的一点。我们是北大唯一一家坚持在每一个工作日进行志愿服务的社团。
  2、在法援工作的这些日子里,什么事情给你最深的印象?和我们分享一下吧。
  现在回想起来,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初次值班的时候——看到跟妈妈上访的小孩特别麻木地听着妈妈讲自己的悲惨经历,而且还会冷静地在妈妈泣不成声的时候补充几句。当时的我觉得特别的痛心,也怀疑我们给出的建议是否能够给当事人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但是正如我们以前的会长王汀滢师姐说过的那样:“法援人几乎每一位都有过陪着当事人一起忧伤愤恨的经历,但在无数次地忧伤愤恨过后,我们内心的涟漪越来越不易泛起,这不是麻木,而是理性与成熟。法援人真正需要的是建立于思辨与坚强之上的热情与良知,而非一种无谓的同情与愤青式的激昂。虽然在法律援助的崇高光环下我们与灰色相伴,但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某个地方则仍坚持着一片良知的热情与正义的理想。”
  这段经历却更加坚定我自己学习法律、运用法律、为构建法治社会努力的决心与目标。法律人的光荣与梦想,虽然面对现实会显得惨淡,但是我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这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
  3、在法援工作的这些日子里,你有什么感受呢?
  首先是在咨询部三年里对社会现实和法律实践的了解,进而增强了对专业课学习的热情以及理解的深度。其次,在法援这个大家庭中成长,得到了很多师兄师姐的帮助,也收获了很多友谊,在这里真的是有家的归属感。还有,从担任外联部部长、咨询部部长到现在成为协会的会长,在法援的工作经历也为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4、首先恭喜法援获得北京大学品牌社团称号,你认为法援因何而获得此荣誉称号?想对协会里的会员说些什么?
  谢谢。法援能够得到这份荣誉,首先要感谢评委对于我们的高度肯定。同时这也离不开学校、学院以及老师给予我们的支持和帮助。但是最为重要的是这份荣誉是法援十八年这份厚重的历史积累起来的结果。正如前辈所言,我们在“北京大学”和“法律援助”的双重光环下被人们赋予了极高的期待,但“法律援助”本身并没有光环,是我们每一个身体力行的志愿者,用自己诚与善、信念与执着的光环温暖了当事人的世界、诠释了善与美德光辉。因此,对于所有的会员,我们真诚地说一句:谢谢大家一直以来的付出与坚持,这份荣誉是属于每一代法援人的。
  5、你对法援未来的发展是如何构想的?
  其实说不上是我对法援的构想吧,这个主要是我们这一届负责人,包括我、王尹、张冠驰三个人共同讨论,并且与法援的前辈、老师以及接下来的骨干共同探讨的成果。在新学年,法援的工作思路以固本培元、厚积薄发为主线,在保证现有工作基础上重视内部建设与外部宣传,进一步实现“社团品牌化、组织机构化、咨询专业化”的目标。
  结合工作实际,我们希望在现有部门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就部门划分及部门职能作出新的界定。主要的变化就是从原来的咨询部中独立出项目运营部专门负责普法活动的开展,进而也强化了法律咨询部的专业性特色,与此同时我们也对其他部门做了部分分工上的调整。整体上就是希望法援能够向着各部门协同合作,工作更加规范化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