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关注】守望者的冷光

(编辑:韩玮 王茜茜)

  【编者按】
  孔庆东教授曾称北大是一座桃花岛,来到这里,学得一身“桃花影落飞神剑”的功夫,离开这里,带着“碧海潮生按玉箫”的风采。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培养社会精英精英为目标的研究生教育日益成为社会注意的焦点。北大盛产博士,国人皆知。而提及“博士”二字,在想到“论文”、“科研”、“导师”等词汇的同时,也绕不开“清贫”、“高端”、“生存”等话题。北大的博士生在这“岛”上练就的是何等功夫?度的又是怎样日子?
  本期的【关注】,让我们从“法学院的博士生”说开去。


           守望者的冷光
               
         (文/付宇程 北大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普通人的一生,再好也是桃花扇,撞破了头,血溅到扇子上,就这上面略加一点染成
一枝桃花。
                               ——张爱玲
                      

  提起笔来才发现,已经很久没有写字,庆幸的是,我只是被卑鄙的琐碎所淹没,生活本身还没有苍凉麻木至令人失语。有的作家写作只求舒心,整理自己神秘的思绪本就是一件可爱的事情。我却不是,心里终究还是在追求着些什么。大概想做一个守望者吧,散发出温暖,或许是现在,或许是将来某个不知何时的何时,或许是对爱我的人,或许是对冷漠的、伤害过我的人,或许是对某个人,或许是对很多人,而这种温暖充其量可能只是星星点点。听说很多学弟学妹想了解博士阶段的生活,所以我还是写了点学业、人生、友谊之类的东西,希望这些东西能散发出一点点光芒。

  读博与学业。我不想故作深沉地批评中国的博士教育是多么下贱地扛起劳动力市场丢出的包袱,也不想老调重弹博士是如何被粗制滥造的,我还是想让你知道光明的一面——学术。如果读博士,那我们选择的就是持续至少三分之一个十年的学术,无论未来的职业是否与学术有关。如果你有一份对学术的热爱,那一定要勇敢地迈出这一步。我不喜欢那种低沉阴森的论调,说什么学术是苍白无力的逃避,学术是学者的文字游戏。我相信,或者至少希望,学术是有担当的。我们当年也像现在的你们一样纯真可爱,想象着孔夫子、梁任公、胡适之就激情澎湃地读了博,胸中怀抱着一个成为替老百姓发出声音的知识分子的梦想。这真是一件美好的事!如果你是一个聪慧的孩子,读了并能够继续读很多的书,有着严密的逻辑思维,淡泊名利且愿意把生命用于追求智慧,那么你就是上天特意造出来为人类而思考的英雄。你确定无疑地应当读博,因为你将受到有经验的学术前辈的指导,那是一条捷径。如果你不是这一型的,其实也可以读博,因为博士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只是一个学历的证明。但是,无论拿到博士学位之后你是要从政是经商,读博之时都一定不能混。既然来了,不如静静与知识为伴,让你的人生中有一段踏踏实实的智慧的沉淀。
 
  读博与友谊。我最近常常在想,读博之后,同学们之间的交情总是不温不火,见面时只能说些“嗨,你好吗”“见到你很高兴”“再见”“祝福你”之类的平淡而友善的话。我们的友谊中,少了那么一份义气,少了血与泪,少了背靠背共同扛下的人生中的风风雨雨。中国语境下的友谊是不是注定要君子之交淡如水,只有小人和古惑仔才能生死与共?我希望不是这样。人类中最伟大的友谊绝不是没有经过考验的美丽精致的瓷器。我们都渴望灿烂到极致的人间真情,对朋友强烈地爱着,甚至强烈地恨着。我会默默地、脉脉地等待着。

  读博与人生。每当思忖似水年华时,人们就不可避免地回到老套:珍惜此刻。徜徉在这个似乎还未被现代工业文明的冰冷所淹没的尚存一点大自然气息的校园里,我常常感到满足。我们从十几岁到二十几岁的生活就在这里度过,最美的年华散发着书卷的清香。其实,每一段日子,都是人生中一卷不可回溯的美景,且行且珍惜,在享受中储备未来。

  善与恶。每次谈到人生,我都不由自主地扯到善与恶的问题。越是长大,我们就遇到越多来自他人的伤害。别人为什么要伤害我们?人,其实没有善恶之分,那只是我们儿时被童话所误导的认识。世间没有百分之百的天使,也没有百分之百的魔鬼,有的,只是每一个人。不必用探究秘密的眼光去窥视别人,想了解他只需了解你自己。每个人都不过跟我们一样,是些自利而善良的人,不愿伤害别人,更不愿让自己受伤害。如果有人对你恶言相向,那么,就笑一笑吧,让伤害随风飘去,因为我们的心不是活的垃圾车,不要让别
人的丢来的垃圾污染我们的心情。

  也许我还可以不停地写下去,一直写到灯火阑珊夜凉如水,一直写到温暖的晨光洒满我的小屋照耀我的睫毛点亮我的瞳,直到我写出也许比现在少一点落寞多一点温暖的文字
。可我还是宁愿住手,生活的戏剧化是不健康的,受苦的只是你的心,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也是一种病态。作者不应让编辑为难,我要按约定的字数完成这篇散漫的文字。最后,向你们致上守望者最衷心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