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诗雪:寻找“幸福”(北大法律人心路历程手册)

又是一年毕业时。只是这一次,轮到了我。
小学毕业的时候,我在毕业愿望里写着:“希望自己快乐幸福每一天。”
中学毕业的时候,我写的是:“希望自己和身边的人快乐幸福每一天。”
现在大学毕业了,回顾大学四年,我这一路寻找的“幸福”又是什么?

我的幸福源自个人精神的愉悦。想起入校那时,我第一次戴上校徽,心中顿时便有种被选择的庄严感,因为北大是一座学术的殿堂,更是精神的圣地。湖光塔影、云蒸霞蔚,大师云集、兼容并包。在这一环境下,大一的我深深地看清了自己的无知和渺小,也因此加倍努力地学习着,试图在有限的时间里多看几本书、多听几次讲座、多写几篇报告…… 读书的时光是简单的,一杯茶、一台电脑,就可以在图书馆二楼完成预习和复习,然后去三楼、四楼转转,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惊喜和收获。读书的时光是充实的,装满了在异域交流学习时那一个个通宵的灯火、一位位来自全球不同的观点,还有那一次次头脑风暴产生的火花。读书的时光是纯粹的,不限于专业和语言,不在乎发表多少paper,因为这原本就是一个个体的精神活动,是自我真切感受到的灵魂的愉悦。
我追寻的幸福是亲人欣慰的笑容。想起第一次跟父母打车回北大,司机听到目的地时说:“家里有一个北大的大学生,父母得多开心啊。”父母脸上满是自豪。这一幕可能大多数北大学子都会经历,但对于不懂事的的我而言,却是第一次真实感受到自身的责任和力量。因此从大二起,我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在企业和律师事务所实习,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努力在经济上自立。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认为只有自己早日在社会上独立,才能减少父母的操心、带给他们更多的欣慰。4年里,获得的奖学金和工资虽不多,但足以cover掉每年的学杂费,剩下会给父母和家人买点礼物。每次回家,我从他们拆开礼物的惊喜中感受到了他们的幸福,这也让我平时的学习和工作动力满满。
我的幸福中有集体共同成长的经历。从第一张贴出的海报到第一次主持的比赛,从第一次组织的活动到第一个持枪的正步,也许日常的事务相当繁琐,工作的方法也略显幼稚,但我将每一次都当作“第一次”来对待,在挑战和成绩中学会了与同伴们一起成长。共同的成长带来共同的经历,共同的经历记录共同的记忆。也许几十年后,我和我的同学们分布在世界的不同角落,但我们会一同感慨往日的欢乐、泪水、以及那些恰同学少年的岁月。
我追寻的幸福更基于胸怀理想的行动。想起第一次研究司法统计年鉴,第一次参与新领域的立法梳理工作,第一次帮助社会弱势群体代理诉讼时的感受。这些默默无名的基础性工作并不如在著名刊物上发表文章或者领导学生组织那样能带来名誉、威望或者影响力,但我依然乐于花整天的时间统计数据、梳理法条或模拟开庭。这种乐在其中的状态源于什么,在我做这些事的时候是一直没有弄清的问题,或者说我之前并未觉得这是个问题。之前的我只是单纯地认为,也许是在北大这样一个充满历史底蕴和社会使命的地方,也许是在法学院这样一个关注社会问题和宣扬正义理想的地方,我不自觉地做了这些事。“使命”和“理想”,无疑是北大学子们最偏爱的词汇;但做过这些事后,我再仔细想想,“使命感”是大而空的,我们往往将它停留在搭建理想和语言表达中,而言语和表达本身是苍白无力的,只有将其通过具体的社会实践,让理想转化为行为、让使命感转化为行动力,才能给这个世界带来真真切切的改变。古人云,知行合一。胸怀天下的思想值得尊敬,胸怀天下的行动则更具意义。我想,这种行动力才是我人生新阶段幸福感的来源。虽然到目前为止,这种幸福感刚刚开始,但我深深庆幸它已经开始。
大学四年的收获很多,我对此充满感激。我对幸福的执着并不为了某一特定的目标、也不限于某一具体的职业,而是为了解决我自己生命中的困惑:父母好不容易把我们带到了这个世界,如何通过自己的行为让自身、亲人和更多的人得到幸福?古人的智慧告诉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或许,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并不能实现所有我追求的幸福。但是,无论如何,我不愿因此停止对幸福的追寻,而宁愿不断地探索、不停地追问、不住地思考、不懈地行动。
“寻找到并且勇敢的坚守自己的幸福...然后好好珍惜自己年轻的每一点时光...”这是我在美国留学时一位前辈送给我的。现在,我作为前辈将其送给你。
北大很小,也很大;幸福很小,也很大。
祝愿学弟学妹们在不一样的北大收获不一样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