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紫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2010年秋季学期)

关于Columbia Law School(CLS):

  提到Columbia很多人想到的是那个户外运动品牌,提到CLS又有很多朋友首先想到的是奔驰的那款轿跑,好吧,那只能说Columbia这个品牌想低调都难。确实让人惊叹,一个小到前门能看到后门的校园却在过去的256年中迸射出了无限的能量。除了美国新闻界至高无上的普利策奖在这里诞生,法学院也同样作为哥大的招牌位居全美前四。

  法学院的学生和老师以淡定著称是出了名的,从小到大印象中下课时教室和楼道熙熙攘攘的场景在法学院都不曾见过。教室外面有很多沙发和桌子,一般上课来早的同学都会翻开书或者打开电脑在那静静地学习,人多的时候还有很多坐在楼梯上看或者干脆席地而坐。午饭时间法学院也大多安排了各种讲座,边吃饭边听。哥大的各种讨论教室一应俱全,图书馆更是通宵开放。在法学院的学生看来时间就是金钱,没有人上课睡觉、更没有人无故翘课。

关于签证和学分:

  哥大跟其他几所学校不同,交换生需要签F1学生签证,且签证有最低修读12学分的要求。一般而言可以修读12-15学分,但如果高于15学分需得到院长的批准。签证时需携带I20等一系列材料,不过哥大一向动作缓慢,暑假又赶上签证高峰期,很难及时约到签证,不过不用担心,对于F1类签证可以发邮件到美国领馆加急,他们会根据I20上写明的开学日期安排面签。如果觉得还是太晚,有条件的同学可以选择去香港签,一般只需要提前一天预约。

关于选课和上课:

  理论上讲交换生是可以随意选法学院的任何课程,且通过申请也可以修读其他学院的课程。但JD一年级的课比较难选,因为它是所有1年级学生的必修课,所以并不基于lottery形式选,感兴趣的同学须填写申请表写一个类似你为什么要选这门课的陈述,如果没选上可以找任课教授磨叽,成功的可能性还是有的。LLM的课相对轻松,因为一般都是面向国际学生,大部分课程是了解形式的。这边的lecture跟北大没啥区别,一二百人的课堂,老师一个人滔滔不绝过后冷不丁点个名回答个问题扣扣分什么的就这样。还有一种比较纠结的课程形式就是seminar,一般开给JD高年级学生,内容比较学术,教授比较较真,人比较少。

  老天可能看我这人命比较硬朗吧,通常随机选课、抽奖什么的都不让我中,这次又全在waitlist上,问题是wait的还都特别靠后,比如30人容量的seminar,我前面wait了79个,也就是说我前面至少得有80个人放弃我才能进去,反正就是各种无奈吧。这次开学又晚去了几周,赶在了补退选的前一天到的,找教授磨叽已经来不及了,LLM的课竟然也满的差不多了,再加上交流办那老师美国选课思维的灌输,以及考虑到避免补太多作业,我放弃了选一年级课的念头。他说大家关注的仅是你过来交换过,没人会关注你选了什么课,你没必要考虑你的背景和专业,如果我是你我会选我感兴趣且以前或以后都没机会体验的领域。好吧,在他的鼓舞下我选了同性恋婚姻法的seminar,教授是一个充满活力的Lesbian,不过最后的一刻我还是给退了,因为班里男生多女生少我怕了,哈哈开玩笑。不过在这个兼容并包的国度,每个人都可以做主人感觉应该还是挺好的。

  我把课表做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选了几个比较冷的高年级课程,比如一个加上老师只有8个人的seminar。我发现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被seminar虐,至少上课不会睡着!第一节课有点儿慌完全没有准备,拿个地图找教室走进一个圆桌会议室零星几个同学西服革履地翻手中的材料,我还以为走错门了,定睛了一会儿发现好像跟我打的材料一样才安心地坐下。那教授据说特别牛,话特别少,主要都让大家讨论。第一节课上的我别提多忐忑了,大家都争先恐后的发言,这边美国学生都这样,因为课堂表现分占很大的比例,尤其是这种seminar,可是我愣是三个小时憋着一声没吭。回来想想这么下去可不行,这课也退不了了,咱就算不图那表现分也别到最后被当成残疾人啊,回答问题可能差点知识量,架不住咱问问题呗,显得还谦逊,所以后来立志当话唠,以至于期末在讨论到大家的论文思路时老师还以为我都写完了。

         国际交流-孟紫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