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建军教授“法律实效:故事和原理”主题讲座暨法学院团校“教授讲座”课程顺利举办

  5月20日晚,法学院于凯原楼模拟法庭举办团校“教授讲座”课程。本次讲座邀请到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2020年教学成就奖获得者、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白建军担任主讲嘉宾,为近百名校内外同学带来“法律实效:故事和原理”主题讲座。

白建军教授在讲座中

  白建军教授从《恶童》、《卡拉马佐夫兄弟》、《白夜行》等经典著作引入,引导同学们从中探寻法律实效问题在实务处理中的具体形态,鼓励同学们深入挖掘文学中的犯罪描述,进一步跨越文学作品的框架,体察犯罪文学所蕴藏的人性本质问题。他表示,除了暴力之外,法律面临多元多样的恶,进一步抛出法律是否是恶的反对面的疑问。

  随后,白建军教授就这一话题深入引发至《罗生门》、《局外人》、《朗读者》等相关文学作品中,指出以上文学作品都体现了法律实务中存在的问题:事实真相被各种意义上的扭曲,各种意义上的诉讼参与者的利益、认知、隐情、局限性都会产生此种后果。对于上述名著情节中所抛设的景况,白建军教授进一步回答了法律实效为何不尽人意这一问题。他指出,法律是人的一种能动的价值实践,是一种实践理性,在这种实践理性之中包含着三个重要要素——实践对象、实践者和价值,三者之间又有着“恶为因,法为果”的相对联系,需要辩证看待三者之间的关系。

  白建军教授强调,作为实践理性,法律既是一个“对象化”的过程,也一个客体被主体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不可避免地彰显出主体性,也暴露出自身局限性。因此,作为实践理性的法律应当以广域的数据作为依托,不断精确行为规制者之理性,实现最终的理想法律手段。

白建军教授讲座现场

  自由交流环节,同学们就法律实效的现实问题与白建军教授展开深入细致的交流探讨。白教授表示,现实生活中的法律实效问题是形式各异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他鼓励同学们从不同的视角和特定的场景去全面理性地看待法律实效问题,不能一概而论。

提问交流环节

  讲座最后,学生代表为白建军教授献花,全场合影留念。

学生代表献花及全场合影留念

  本次讲座从故事和原理两个不同的视角深入探讨法律实效的概念定义和现实理解,有助于引导同学们关注法学经典著作和社会热点议题,塑造法律具象认识,对培养呼应时代需要、心系社会发展的北大法律人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接下来,法学院将继续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积极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文件精神,依托法学院品牌活动和丰富资源,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坚持“立德树人”的导向,培养造就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家国情怀和扎实法学根底的新时代北大法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