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律手记”之第三届“理律杯”感言
时间:2010-12-09 来源:作者:
第三届“理律杯”全国高校模拟法庭竞赛,经过两个多月紧张的准备和三天实战,已经圆满结束了。由03级本科生葛洁、戚鲁、阎天、张舒组成的北京大学代表队,获得了团体亚军、最佳辩手、优良辩手三项大奖,成为本届比赛获奖最多的队伍,为北大法学院赢得了荣誉。我作为本次比赛的业务工作负责人,有几句话想说。
第一句话,是感谢领导、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与支持。比赛结束后我曾拟定致谢名单,长度原定控制在一页以内,但是很快便大大超过了。在这篇短文中,我想特别提出感谢的,是北大法律图书馆的叶元生馆长。本次比赛所涉学理问题十分庞杂,需要查阅、复制大量资料,而几位队员都没有借书权限。叶老师得知此事,果断地破例准许我们使用她的借书证,解了燃眉之急。两个月中,我们的复印费用达到近五百元,多数资料的原本都来自图书馆,这和叶老师的帮助是分不开的。特别是备赛工作进入攻坚阶段时,我们需要使用KluwerArbitration数据库查阅国际商会的重要案例,而该数据库早已超过试用期限,于是叶老师一个电话打到Kluwer的总部,恳切陈说,终于争得了数日额外的开放机会,让我们免费下载了价值高昂的仲裁案例。从叶老师身上,我感受到了一位老教师三十年如一日的热诚,这种热诚温暖了我,也温暖了每一位队员。
第二句话,是感恩队友们的批判和帮助。本次北大代表队的一大特点,是业务工作全部由学生完成,不曾假手老师。和对手院校庞大的指导老师队伍相比,我们的业务家底显然薄。作为本队业务工作负责人,我深感压力巨大,这种压力加剧了我在学术上的挑剔,使我更倾向坚持己见,难以被说服。尤其是当我引经据典地“胡言乱语”的时候,架势相当唬人。幸赖队友们火眼金睛,绝不盲从,几番激烈争执过后,时常彻底拆解我的歪理邪说,使准备工作前进一大步。在第一次集会上我就讲过:我负责提供大家批判的对象,因为批判总比建构更有效率一些。后来,在提供靶子的同时,我也提供了炮弹,这很有些“向我开炮”的感觉。谈不上英勇,但当我对亲笔撰写的申请状“大动干戈”的时候,心底还是涌起一股豪气。经过和葛洁数次长达两小时以上的、令张舒微笑摇头的争论,我们对这份三十多页的书状,进行了多达两百余处的修改。这份千锤百炼的申请状,成为我们力克卫冕冠军南京大学队、挺进决赛的基石。
第三句话,是期待未来的北大法律人取得更好的赛果。作为比赛的过来人,我希望“理律杯”和其他模拟法庭类比赛,都能吸引同学们更多的关注。和大家熟悉的“大专辩论赛”相比,模拟法庭类比赛有三个特点,也是难点:第一,专业性强,对学理功底要求高。例如,本届比赛的基本学理线索,是传统民法理论在BOT情境下的嫁接和革新,这在学术上相当前沿,大陆地区甚至没有任何相关论著,这对本科生来说挑战很大。第二,向实务靠拢,由“语速加气势”(清华法学院王晨光院长语)的比拼,转向遵循实践惯例、重在说服法官和仲裁员。这对有志于实务的本科生来说,是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第三,将学理和实务的因素融合起来,拿捏尺度,是最重要的比赛经验,也是我们希望传递给今后参赛同学的内容。比赛可以让我们学会很多,至少,在两个月的光阴里,我摆脱了“记笔记、背笔记、考笔记、忘笔记”的法学院生活“四部曲”,穿梭于事实、制度和价值之间,享受了法律思维的乐趣。正如苏力老师所说:发现你的热爱。我在这里发现了自己的热爱,这种热爱让我有了温暖的期待,期待这次比赛的影响,在未来的日子里延伸。
第一句话,是感谢领导、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与支持。比赛结束后我曾拟定致谢名单,长度原定控制在一页以内,但是很快便大大超过了。在这篇短文中,我想特别提出感谢的,是北大法律图书馆的叶元生馆长。本次比赛所涉学理问题十分庞杂,需要查阅、复制大量资料,而几位队员都没有借书权限。叶老师得知此事,果断地破例准许我们使用她的借书证,解了燃眉之急。两个月中,我们的复印费用达到近五百元,多数资料的原本都来自图书馆,这和叶老师的帮助是分不开的。特别是备赛工作进入攻坚阶段时,我们需要使用KluwerArbitration数据库查阅国际商会的重要案例,而该数据库早已超过试用期限,于是叶老师一个电话打到Kluwer的总部,恳切陈说,终于争得了数日额外的开放机会,让我们免费下载了价值高昂的仲裁案例。从叶老师身上,我感受到了一位老教师三十年如一日的热诚,这种热诚温暖了我,也温暖了每一位队员。
第二句话,是感恩队友们的批判和帮助。本次北大代表队的一大特点,是业务工作全部由学生完成,不曾假手老师。和对手院校庞大的指导老师队伍相比,我们的业务家底显然薄。作为本队业务工作负责人,我深感压力巨大,这种压力加剧了我在学术上的挑剔,使我更倾向坚持己见,难以被说服。尤其是当我引经据典地“胡言乱语”的时候,架势相当唬人。幸赖队友们火眼金睛,绝不盲从,几番激烈争执过后,时常彻底拆解我的歪理邪说,使准备工作前进一大步。在第一次集会上我就讲过:我负责提供大家批判的对象,因为批判总比建构更有效率一些。后来,在提供靶子的同时,我也提供了炮弹,这很有些“向我开炮”的感觉。谈不上英勇,但当我对亲笔撰写的申请状“大动干戈”的时候,心底还是涌起一股豪气。经过和葛洁数次长达两小时以上的、令张舒微笑摇头的争论,我们对这份三十多页的书状,进行了多达两百余处的修改。这份千锤百炼的申请状,成为我们力克卫冕冠军南京大学队、挺进决赛的基石。
第三句话,是期待未来的北大法律人取得更好的赛果。作为比赛的过来人,我希望“理律杯”和其他模拟法庭类比赛,都能吸引同学们更多的关注。和大家熟悉的“大专辩论赛”相比,模拟法庭类比赛有三个特点,也是难点:第一,专业性强,对学理功底要求高。例如,本届比赛的基本学理线索,是传统民法理论在BOT情境下的嫁接和革新,这在学术上相当前沿,大陆地区甚至没有任何相关论著,这对本科生来说挑战很大。第二,向实务靠拢,由“语速加气势”(清华法学院王晨光院长语)的比拼,转向遵循实践惯例、重在说服法官和仲裁员。这对有志于实务的本科生来说,是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第三,将学理和实务的因素融合起来,拿捏尺度,是最重要的比赛经验,也是我们希望传递给今后参赛同学的内容。比赛可以让我们学会很多,至少,在两个月的光阴里,我摆脱了“记笔记、背笔记、考笔记、忘笔记”的法学院生活“四部曲”,穿梭于事实、制度和价值之间,享受了法律思维的乐趣。正如苏力老师所说:发现你的热爱。我在这里发现了自己的热爱,这种热爱让我有了温暖的期待,期待这次比赛的影响,在未来的日子里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