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律手记”之第四届“理律杯”感言

  这一届的理律,终于落下了帷幕。我早说过,今年是他们的江湖,怀着好奇待在一个恰如其分的距离之外,也一直是我的想法——我想他们的师兄师姐都是这么看吧。比赛结束后的晚宴照例欢喜,我、苏州大学的张哲,还有风尘仆仆特意从山东赶来的、去年在决赛中战胜我们的山大的马震,我们三个“老头儿”发扬了胡吃海塞的风格,之后去清华法学院畅谈工作、学术,最后返回宴会现场,和大家一起唱《朋友》……理律对我,早已是过去时,我甚至不曾把他们——北大的这一届代表队——看成我未圆的冠军梦的继承者。我真的有这样的梦么?清楚记得去年第一场比赛前的清晨,我顶着寒风匆匆走向赛场,心里却莫名的感到温暖。那一刻我知道,理律所给予我的,已经远超过我的预期,我对成绩真的无所萦怀。这是高考之后,我又一次清楚地不在乎成绩。过程最重要。更何况,今年是他们的江湖,他们没有必要回到我们硝烟渐淡的战场,他们应当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
  他们的江湖波澜迭起,带给我的惊奇从没有这样密集。他们中的多数,都曾听我在今年春天的模拟法庭训练营胡扯,比较用功的或许听过三次;我也看过、并被拉去充当过他们模拟赛的仲裁员。我不熟悉他们,但我并不会对他们中的任何一个感到陌生。私心里曾想,理律于我,带来超乎预想的收获,或许我能帮助他们也得到这些——即便不能帮助他们中的一些人
跃升到新的高度,至少为他们推开一扇门,屋外的风从四面八方汇聚过来,让两年多法学院生活的沉闷、迷茫、不安,四散逃逸,无处遁形。我历来不是一个“厚道”的人,他们中的每一个,或许也包括读者,都知道我不惮于用最直接的方式去表达。早在模拟法庭训练营的第一讲,我就说过,北大法学院的常规生活就是“记笔记、背笔记、考笔记、忘笔记”的四部曲,北大法学院将衡量学生的评价体系简化为“学工”、“绩点”两把尺子,这是非常错误的,它把法学院的生活与这个变化万千的大世界生生隔离开,并强迫几乎全体同学集体埋单。但是,当“制度问题”变成了通用的托词的时候,当“制度变迁的行动者”更多表现为悲剧的时候,我还不想认输。我坚信会有别的路,只是没有人走,或者,没有人尝试。理律在北大的影响力,远不及在很多其他高校(清华、人大、政法、武大、南大、西政等等)那样大;即使经过模拟法庭训练营的宣传和努力,关注的人仍然有限,而坚持到最后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是的,“客观”的理由总是很多:大三的课程紧、比赛与GPA无关、如果拿不到奖就“一无所获”……或许很多时候已经习惯摊开手,说一句“制度就是如此,你无法改变,只能去适应”,既不失“知识分子”的修辞品味,又不存有形式逻辑的缺陷。然而理律告诉我,即使制度是如此,生活却远远不止如此,它有无限广阔的空间,不仅让你去适应,更让你去改变,去战斗。极而言之,当我们在牢笼中抱怨自己飞不高,为什么不冲出牢笼,飞到深邃的天空里去?高飞的冲动总让人无法拒绝,而在二十岁、二十一岁的时候,这种冲动忽然具有了某种光荣、甚至神圣的意味——be a fighter。正因为这些,我佩服他们中的每一个:无论是彭醇、江伟丽这个最让人放心、最最聪明的couple,还是包涵——她所酝酿的力量每每超越我的想象,以及王健彬——他让我看到了他在聪明之外,柔韧的一面,当然还有任启明和顾硕——他们从加入这支队伍的第一天起,就是为了更远的未来而努力,而让我感动的是,我显然不需要等到那么远的未来。他们已经很优秀。 
  他们代表北京大学法学院,参加理律杯第四届全国高校模拟法庭竞赛,战胜了湖南大学代表队,并仅以一、二分之差惜败后来的冠军武汉大学代表队。很多位评委直言,北大与武大的比赛,是全部二十场比赛中,最精彩的一场。北大从来不会缺席最精彩的比赛——去年我们与南京大学的对垒,被看作提前进行的决赛,全国最佳的两位辩手在两个队分别产生。毫不
过分的说,北大是十五支参赛队伍中,唯一有实力承诺“奉献最精彩比赛”的队伍。北大之为北大,北大代表队之为北大代表队,最值得称道的,我认为且希望就在于此。坦率地说,每一届比赛必然只有一个冠军,但是能吸引更多的同学关注、参与的,并不是、至少主要不是冠军奖杯的耀目光彩,而是一场场精彩的比赛。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这一届的北大代表队,进行了成功的工作。他们的工作会激发更多的同学对模拟法庭比赛的兴趣,这其中的意义,远远不是一个奖杯所能概括的。如果真如王晨光院长所言,模拟法庭是一项事业,那么,年复一年的北大队,即便不会书写在荣誉的榜上,也会镌刻在生活的路上。我们在一起前进。进步每一年都清晰可见。 
  我还有理由期待更多,作为北大法律人,作为这片江湖的关注者。我期待看到更多的担当,作为领袖的承当,组织的力量和艺术。我期待看到对模拟法庭比赛特征更深刻、更准确的理解,不仅仅是很多师兄师姐和我所体验的、讲述的甚至灌输的,而且更多是他们自己领悟的——开动脑筋。我期待更多的同学加入到这项事业中去。一年以前,我在《北大法律人》上
发表了赛后感言,题目就叫《温暖的期待》,后被收入清华大学编写的比赛丛书。一年过去,这些期待还暖暖地熨帖在我的心底。 
  我凭什么期待?——因为我是北大法律人。还记得少年时代那些激动人心的梦想与宣言么?在这座无数伟大的名字生长过的校园里,凭什么我们却要磨灭好奇、远离创造,拒绝生活在智识的挑战中生长?凭什么屏蔽一切超越个人眼前利益的关注?当激昂的歌声响起的时候,我的眼里总会噙满泪水——我们北大,永远向前!  

                   2006年12月4日子夜
                         北大